原标题:湖北建桥国家队建功世纪工程“深中通道”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王鑫洲 杜才良 黄琪峰 孟繁非 戴文富 曹雪 王琼
7月1日,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如钢铁巨龙蜿蜒在伶仃洋上。6月30日,这项国家重大工程迎来通车时刻,开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发展新格局。而60余家参建单位中有10家是湖北企业,约占参建单位总数的1/6,湖北勘测、设计、监理、建设团队在祖国南疆留下了不可磨灭印记。
世界纪录锚定超级工程“压舱石”
中交二航局参建的深中大桥是深中通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长2826米,主跨1666米,是深中通道关键重要控制性工程之一。两座主塔高均为270米,桥面距离海面高度为91米,通航净空高度达76.5米。大桥两个锚碇各采用两个外径65米的“8”字形地连墙基础,单个锚碇总重量约100万吨。大桥创下了全离岸海中钢箱梁跨径最大、通航净空最高、海中锚碇体量最大、主缆钢丝强度最高、颤振检验风速最高等5项世界纪录。
为突破大桥海域的淤泥地质和高强岩层,形成稳定施工环境,最终选定“围堰筑岛+锚碇地连墙”方案,实现45天快速成岛,在海上建一个类似人工岛的圆形场地,变海上为陆地施工。为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研发应用国内首台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塔柱施工速度最高可达1.2米每天,减少高空操作人员近60%,取得了一体化智能筑塔设备及成套建造技术的创新研发将超高混凝土桥塔的传统建造技术升级为工业化建造技术,用机器代替人工,将工厂化设施搬到施工现场,将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高度融合到桥梁建设中,为桥梁超高索塔的建造再次带来革命性的转型升级成效;针对钢箱梁节段超宽超大、结构形式复杂等情况,研发建造850吨级智能化缆载吊机,解决了大吨位、大跨度悬索桥箱梁节段吊装同步稳定性差、起重能力和起升速度无法保证的难题。
同时,项目团队提出“锁扣钢管桩+工字型板桩+平行钢丝索”自平衡柔性围堰,解决了深中大桥全离岸海相淤泥区锚碇建设难题,开创宽阔海域建造大跨度悬索结构体系桥梁工程的先河。
今年4月,深中通道桥梁工程高分通过荷载试验,并获得有桥梁界“诺贝尔奖”美誉、国际桥梁大会授予的“乔治·理查德森奖”,展现了业界对深中通道内在质量优和外在品质美的肯定。
科技创新铸造世纪工程高品质
中铁大桥局投入自主研发的船舶“天一号”,是国内首创单体船型结构、全电力推进的海上架梁施工专用起重船。建设中,“天一号”多次完成2000吨、3000吨箱梁的架设任务,尤其是在世界上首次架设3200吨“世界梁王”,创造了世界建桥历史新纪录,攻克了梁体超宽、超长、超重、超高及较差的航道和施工水域等苛刻的施工难题,顺利平安地架设梁体293榀(含海上非通航孔混凝土梁和钢梁),成桥约17公里。
中铁大桥局深中通道项目部经理张爱民牵头,由10名各级劳模、高技能人才及管理人才组建的创新工作室聚焦智慧梁场建设,完成了近20项科技创新。通过BIM技术的加持,智慧梁场的钢筋加工效率提升40%、生产全过程效率提高25%、劳务人员投入减少28%、作业工时平均降低40%。中交二公局一公司项目团队实现了七大创新突破,在桥梁桩基施工平台的搭设中,采用装配式钻孔平台模块化设计,实现随用随拼,拆装自如,极大减少了材料损耗率;桥梁墩身施工中,运用钢筋部榀工艺,将钢筋安装高空作业的单节作业时长由2天压缩至0.5天;钢护筒打设中,创新研发6框式整体导向架,将钢护筒水平定位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垂直度误差控制在1/330以内;盖梁支架创新采用钢管立柱+桁架形式,实现快速化组装、快速化周转,单套盖梁的钢筋工程工期由60天缩短至35天;斜拉索挂设创新运用“C型焊缝+部分索力张拉”吊装工艺,将由梁段自重大、刚度小引起的高差从7厘米降低至2厘米……
设计监理护航超级工程
施工监理方面,中铁大桥院监理团队充分利用港珠澳沉管隧道的监理经验,从源头把关,严格审查各项施工方案,强化风险管控,落实前置条件核查、过程旁站检查及实体质量检测,推动多项关键技术取得巨大突破。一方面,克服现场跨海作业条件恶劣、施工设备交叉作业安全风险管控难、现浇箱梁支架体量大等突出难题,保障了管节浇筑密实质量零脱空率,实现多个管节“毫米级”安装精度。另一方面,通过给予降低东人工岛岛面回填高程的建议,推动节约关键线路时间约6个月;同时,通过给予南移东人工岛救援码头的建议,不仅推动节点比原计划工期提前13个月,更成功破解了因结构物互相制约所导致的“关键线路工期比项目建设总工期时间还长”的难题。
未来股票配资推荐,中铁大桥院将依托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持续加强在超深海域、超高风浪、复杂地质条件下跨海桥梁技术领域的研究,推动中国桥梁乃至世界桥梁从“浅海”进一步迈向“深蓝”。